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部于2010年9月17日(国科发基〔2010〕718号文“关于批准第二批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批准设立并开展建设的平台,并于2015年8月28日通过验收。
实验室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制造业等先进流程制造工艺领域对稀有金属原材料的重大需求,瞄准行业共性技术难题,聚焦稀有金属高效富集分离技术与装备、相似稀有金属高精度分离与高纯制备、稀有金属资源高质高效循环利用等优势方向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卡脖子”技术,促进重大成果转化,引领我国稀有金属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技术创新,为保障国家稀有金属资源安全、突破关键稀有金属高端制备“卡脖子”窘境、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促进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成为稀有金属领域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前沿技术创新高地与成果推广基地。
实验室开展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方向一、稀有金属综合回收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难选稀有金属矿资源的特点(原矿品位低、嵌布粒度细、矿物组成复杂、综合回收率低)进行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和工程化技术方面的研究。重点在稀有金属选冶基本行为及分选规律基础研究、稀有金属矿物捕收剂与有用矿物表面作用机理、稀有金属矿高效分选设备基础理论、稀有金属选矿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
方向二、共生难选稀有金属矿的综合回收研究
我国稀有矿产资源多数属共生、伴生矿,因其矿物性质复杂,选冶分选分离难度极大,同时作为有色金属、煤和其它非金属矿产的伴生资源而存在的稀有金属资源储量可观,如不加以利用,则随着主体资源开发利用而流失于尾矿、浸渣及各种废弃物中。通过查明不同矿物的赋存状态、矿物嵌布粒度特性、共生关系等矿物性质,建立合理的选矿工艺提供科学依据,进而采用重选、浮选、磁选、电选等选矿手段,获得部分合格精矿或预富集粗精矿并丢弃大部分尾矿,其粗精矿采用湿法冶金或其它冶炼工艺获得合格产品,以最经济有效的选冶联合工艺,获取最佳的分选指标。通过对湿法冶金关键工艺因素进行从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基础研究和规律性研究,找出选矿产品与湿法冶金最佳结合点,以争取最好的效益。并通过选冶联合流程的应用,解决共生难选稀有金属矿的综合回收问题。
方向三、稀有金属低品位、复杂矿的无污染冶金工艺研究
针对有色金属资源日渐贫化、枯竭的现状,开展贫矿、尾矿、复杂矿、难选冶矿的无污染处理工艺研究,注重技术创新和资源的高价值利用。研究多金属矿及其冶金体系的性质,各组元的性能差异及其选择性分离调控原理;研究浸出、分离、还原、析出、电解等各单元过程中有价元素以及杂质分离转化等多金属资源利用过程,实现低能耗、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研究紧缺战略稀有金属难处理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与循环、节能、无污染的冶金新工艺;重点研究复杂稀土矿的湿法处理工艺;研究低品位、复杂南方稀土离子矿的原地浸矿技术研究;研究复杂低品位铌精矿的硫酸浸出工艺研究;研究高铟、高铁锌精矿湿法冶金新工艺;研究低品位钨钼资源的利用技术,为稀有金属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开辟一条广阔的新途径。
方向四、稀有金属二次资源再生利用及稀有金属废水、废渣和废气的治理与资源化研究。
研究开发新的工艺与技术,实现稀有金属二次资源的再生高价值利用;采用选矿和新兴的萃取、离子交换、萃取色层、膜分离技术、电化学、生物技术治理稀有金属废水、废渣;追求“三废”治理与资源化的结合,融稀有金属资源再生与环境治理为一体,开辟稀有金属学科新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以废弃印刷电板中有机物和多种贵重金属的资源化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废弃印刷电路板中有机物真空热裂解和焊锡熔化分离的复合工艺与设备,从富集Pt、Pd的铅熔体中熔析结晶分离Pt与Pd的工艺与设备。
通过以上研究工作的实施,在实践中探索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先进、高效的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使实验室成为我国稀有金属分离领域的重要技术和知识创新源,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力争使稀有金属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